形态描述
形态 依据台湾台北(4雄、3雌卵及蝌蚪)标本。
成体:体扁而窄长,雄蛙体长53mm,雌蛙体长58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265。头宽略大于头长;吻端钝圆,略突出于下唇;吻棱明显;颊部向外倾斜;鼻孔位于吻端与眼之中央;眼间距大于上眼睑宽;鼓膜圆,直径约为眼径的2/3;犁骨齿列
近横置;舌后端缺刻深。
前肢粗壮,前臂及手长略大于或等于体长之半;指长顺序为3、4、2、1;指端均具吸盘,第一指吸盘小,约为上眼睑宽的1/4,第三指吸盘与鼓膜等大;指间有蹼,内侧2指间基部有蹼,外侧2指间为半蹼;关节下瘤发达,有指基下瘤;内掌突明显。后肢细长,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部,胫长小于体长之半,足短于胫;第三、第五趾几乎等长;趾吸盘小于指吸盘;趾间全蹼,外侧蹠间蹼不发达;有关节下瘤,蹠底部小疣少;内蹠突明显,呈肾形,无外蹠突。
背面皮肤较粗糙,有许多小疣粒,背部无背侧褶;颞褶明显,斜向口角后方。腹面除咽喉部光滑外,满布扁平疣。
生活时背面纯绿或黄绿色,有的个体显现少许鲜棕色或带蓝色的小斑点;吻棱、上眼睑外缘及颞褶黄褐色;体侧中后段或由口角至胯部有一条浅黄色或白色细纵纹将背、腹颜色分开,肛上方至股部后方亦有一条白色横纹;前肢上臂前方黄褐色;胯部、股部前后侧有小黑点;指、趾蹼为紫色。腹面白色,有的个体具黑斑点,腹后段污白色。眼球虹彩似金黄色。液浸标本背面深灰蓝色,其余部位灰白色。
表265 翡翠树蛙成体量度(台湾)
Table 265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Rhacophorus prasinatus Mou, Risch et Lue (Taiwan)
单位:mm
项目 4♂♂ 3♀♀ 项目 4♂♂ 3♀♀
体 长
SVL 49.1—56.1
52.8 53.3—65.7
58.0 前臂及
手 长
LAHL 25.4—28.1
26.8
50.7% 27.7—31.0
29.2
50.3%
头 长
HL 14.8—16.8
15.8
29.9% 15.9—17.8
17.2
29.7% 后肢长
HLL 75.1—81.7
77.5
146.8% 79.0—97.3
86.1
148.4%
头 宽
HW 15.8—16.7
16.1
30.5% 16.1—18.3
17.7
30.5% 胫 长
TL 23.2—27.5
25.5
48.3% 24.8—30.3
26.9
46.4%
第二性征:雄蛙体形较雌蛙的小,吻较尖,有单咽下外声囊;第一、第二指上有小颗粒状的婚垫。
卵:卵泡淡黄、乳黄或淡红色,卵粒淡黄或白色,无法分辨动、植物极;卵径为2.3mm左右。
蝌蚪:头体呈卵圆形;吻端钝圆,背腹扁平;尾呈披针形,上尾鳍始自体尾交界处,尾鳍不高,上、下缘微凸,往后段逐渐变窄,尾末端圆。鼻孔和眼均在头背侧;出水孔位于体左侧下方,游离短管明显;肛孔在体末端下尾鳍基部右侧。第28—29期时,头体长12.2—14.3mm,第31—32期为13.3—14.9mm,第37—38期的头体长为12.8—15.2mm;体宽为头体长的0.67 (0.56—0.74)倍,体高为体宽的0.77 (0.64—0.85)倍;口宽为体宽的0.39(0.32—0.46)倍;鼻间距小于眼间距;眼径为头体长的0.12 (0.10—0.13)倍;眼间距为眼径的2.5 (2.0—2.8)倍,为体宽的0.37 (0.30—0.49)倍而等于吻眼之间的距离;尾长为头体长的1.7 (1.4—1.9)倍,尾高为尾长的0.34 (0.26—0.39)倍。口在吻腹面,两口角处及下唇缘有粗短乳突一排,下唇乳突中央缺3—4个乳突位置;口角处有副突数个;唇齿式I: 4+4/1+1 : II或I:3+3/1+1:II,下唇齿内外排约等长;角质颌适中,边缘呈细锯齿状。生活时,体背面全黑、绿黑或浅褐色,腹部色较浅;尾黑色,散有小白点或仅基部有小白点,下尾鳍近肛管处无斑。完成变态的幼蛙体长14.3—19.7mm,平均16.7mm。
蝌蚪口咽腔顶部结构(图469: b):鼻前场有弓形横嵴,中前部有3—4枚短而大的疱状乳突,两侧各有疱粒1枚;内鼻孔横置,其前壁缘外侧有鼻前乳突1对,伸向中部;场两侧有锥状鼻后乳突1对,场内中央有疱粒1对,位于中嵴前方。中嵴呈三角形,宽大于高;侧嵴乳突类似于鼻后乳突,伸向中部。口腔顶场呈“U”形,每侧有锥状大乳突4—5枚,排列成行,左右平行;场内有疱粒约120枚,呈均匀分布;场后侧嵴长,具稀疏排列的疱粒;顶侧乳突2—4枚。腺体带中部略中断,其宽有6—12个腺窝的宽度,两侧窄;背腭帆缘疱粒多,有腺窝,中央间断。
蝌蚪口咽腔底部结构(469: c):舌前乳突3对,其中2对大的成纵向排列,位于侧
壁,1对短乳突横列,位于2对大乳突内下方的底场上;无舌前嵴,无口腔底场嵴;舌原基呈柠檬形,长与宽相等,位于其后缘有舌乳突4枚;口腔底场乳突每侧有14—15枚,呈锥形或粗短乳突,排列成1—2行;场内有疱粒和少数小乳突约50枚,分布于后1/2菱形区延伸到腹腭帆中部。口腔囊卵圆形,横列,呈孔洞状;囊前有疱粒。腹腭帆边缘有突起14枚,中间10枚相距近,有中缺刻,有骨针支持。鳃篮宽大于长,每侧篮内有3个鳃室,中室的长度等于口腔底场的长度。
成体:体扁而窄长,雄蛙体长53mm,雌蛙体长58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265。头宽略大于头长;吻端钝圆,略突出于下唇;吻棱明显;颊部向外倾斜;鼻孔位于吻端与眼之中央;眼间距大于上眼睑宽;鼓膜圆,直径约为眼径的2/3;犁骨齿列
近横置;舌后端缺刻深。
前肢粗壮,前臂及手长略大于或等于体长之半;指长顺序为3、4、2、1;指端均具吸盘,第一指吸盘小,约为上眼睑宽的1/4,第三指吸盘与鼓膜等大;指间有蹼,内侧2指间基部有蹼,外侧2指间为半蹼;关节下瘤发达,有指基下瘤;内掌突明显。后肢细长,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部,胫长小于体长之半,足短于胫;第三、第五趾几乎等长;趾吸盘小于指吸盘;趾间全蹼,外侧蹠间蹼不发达;有关节下瘤,蹠底部小疣少;内蹠突明显,呈肾形,无外蹠突。
背面皮肤较粗糙,有许多小疣粒,背部无背侧褶;颞褶明显,斜向口角后方。腹面除咽喉部光滑外,满布扁平疣。
生活时背面纯绿或黄绿色,有的个体显现少许鲜棕色或带蓝色的小斑点;吻棱、上眼睑外缘及颞褶黄褐色;体侧中后段或由口角至胯部有一条浅黄色或白色细纵纹将背、腹颜色分开,肛上方至股部后方亦有一条白色横纹;前肢上臂前方黄褐色;胯部、股部前后侧有小黑点;指、趾蹼为紫色。腹面白色,有的个体具黑斑点,腹后段污白色。眼球虹彩似金黄色。液浸标本背面深灰蓝色,其余部位灰白色。
表265 翡翠树蛙成体量度(台湾)
Table 265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Rhacophorus prasinatus Mou, Risch et Lue (Taiwan)
单位:mm
项目 4♂♂ 3♀♀ 项目 4♂♂ 3♀♀
体 长
SVL 49.1—56.1
52.8 53.3—65.7
58.0 前臂及
手 长
LAHL 25.4—28.1
26.8
50.7% 27.7—31.0
29.2
50.3%
头 长
HL 14.8—16.8
15.8
29.9% 15.9—17.8
17.2
29.7% 后肢长
HLL 75.1—81.7
77.5
146.8% 79.0—97.3
86.1
148.4%
头 宽
HW 15.8—16.7
16.1
30.5% 16.1—18.3
17.7
30.5% 胫 长
TL 23.2—27.5
25.5
48.3% 24.8—30.3
26.9
46.4%
第二性征:雄蛙体形较雌蛙的小,吻较尖,有单咽下外声囊;第一、第二指上有小颗粒状的婚垫。
卵:卵泡淡黄、乳黄或淡红色,卵粒淡黄或白色,无法分辨动、植物极;卵径为2.3mm左右。
蝌蚪:头体呈卵圆形;吻端钝圆,背腹扁平;尾呈披针形,上尾鳍始自体尾交界处,尾鳍不高,上、下缘微凸,往后段逐渐变窄,尾末端圆。鼻孔和眼均在头背侧;出水孔位于体左侧下方,游离短管明显;肛孔在体末端下尾鳍基部右侧。第28—29期时,头体长12.2—14.3mm,第31—32期为13.3—14.9mm,第37—38期的头体长为12.8—15.2mm;体宽为头体长的0.67 (0.56—0.74)倍,体高为体宽的0.77 (0.64—0.85)倍;口宽为体宽的0.39(0.32—0.46)倍;鼻间距小于眼间距;眼径为头体长的0.12 (0.10—0.13)倍;眼间距为眼径的2.5 (2.0—2.8)倍,为体宽的0.37 (0.30—0.49)倍而等于吻眼之间的距离;尾长为头体长的1.7 (1.4—1.9)倍,尾高为尾长的0.34 (0.26—0.39)倍。口在吻腹面,两口角处及下唇缘有粗短乳突一排,下唇乳突中央缺3—4个乳突位置;口角处有副突数个;唇齿式I: 4+4/1+1 : II或I:3+3/1+1:II,下唇齿内外排约等长;角质颌适中,边缘呈细锯齿状。生活时,体背面全黑、绿黑或浅褐色,腹部色较浅;尾黑色,散有小白点或仅基部有小白点,下尾鳍近肛管处无斑。完成变态的幼蛙体长14.3—19.7mm,平均16.7mm。
蝌蚪口咽腔顶部结构(图469: b):鼻前场有弓形横嵴,中前部有3—4枚短而大的疱状乳突,两侧各有疱粒1枚;内鼻孔横置,其前壁缘外侧有鼻前乳突1对,伸向中部;场两侧有锥状鼻后乳突1对,场内中央有疱粒1对,位于中嵴前方。中嵴呈三角形,宽大于高;侧嵴乳突类似于鼻后乳突,伸向中部。口腔顶场呈“U”形,每侧有锥状大乳突4—5枚,排列成行,左右平行;场内有疱粒约120枚,呈均匀分布;场后侧嵴长,具稀疏排列的疱粒;顶侧乳突2—4枚。腺体带中部略中断,其宽有6—12个腺窝的宽度,两侧窄;背腭帆缘疱粒多,有腺窝,中央间断。
蝌蚪口咽腔底部结构(469: c):舌前乳突3对,其中2对大的成纵向排列,位于侧
壁,1对短乳突横列,位于2对大乳突内下方的底场上;无舌前嵴,无口腔底场嵴;舌原基呈柠檬形,长与宽相等,位于其后缘有舌乳突4枚;口腔底场乳突每侧有14—15枚,呈锥形或粗短乳突,排列成1—2行;场内有疱粒和少数小乳突约50枚,分布于后1/2菱形区延伸到腹腭帆中部。口腔囊卵圆形,横列,呈孔洞状;囊前有疱粒。腹腭帆边缘有突起14枚,中间10枚相距近,有中缺刻,有骨针支持。鳃篮宽大于长,每侧篮内有3个鳃室,中室的长度等于口腔底场的长度。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生活时吻棱、上眼睑外缘及颞褶为黄褐色;背面皮肤较粗糙,有许多颗粒状疣粒;趾间具全蹼。
生物学
生物学资料 该蛙生活在海拔370—600m的山区阔叶林、灌丛、草丛或果园中。
昼伏夜出,一般于傍晚开始到清晨活动在水池边的植物上,以雨夜出现的数量为多,清晨后大多数离去,仅少数隐藏于池边植物枝叶间或叶柄基部。
据陈赐隆、吕光洋(1994)报道,翡翠树蛙为全年繁殖,繁殖高峰在9—11月,其次在3月,其繁殖活动受雨量和温度影响;雄蛙在产卵场所可重复迁出或迁入,停留天数累计为1—44天,平均6.23天,雌蛙仅在产卵当一天出现;雄蛙可交配多次,雌蛙每年可产卵2次以上,两次产卵间隔时间为75—101(96, n=6)天。一般在天刚黑时,尤其在雨后的黄昏,雄蛙大多在水池边的树上发出似“咯(gē)、咯、咯…”的短促叫声,每次3—10声不等,此叫声之后形成“呱(gū)、咯(gē)、咯、咯…的鸣声”;2—3小时后,雌蛙被雄蛙的叫声吸引到水池边,雄蛙发现雌蛙后即连续发出短促多音节的求偶叫声“呱(gū)、呱、呱…”。雌蛙受雄蛙叫声的吸引,主动而有选择性地接近雄蛙。配对形成后由雌蛙背着雄蛙,在水池等静水域上方的植物枝叶上或池壁上选择合适的产卵位置,离水面高度一般在4.5m以下。产卵时雌蛙先由泄殖孔排出透明黏液,用后肢将其搅拌成泡沫后,才开始排卵,卵排出后雌蛙再行搅拌,使卵混入泡沫中。雄蛙在雌蛙开始搅拌时亦排出透明精液,并用后肢搅拌数次;其他时间并不搅拌。卵泡主要由雌蛙多次搅拌形成,而雄蛙仅在排精时用后肢搅拌几次外,其余时间并不参与搅拌卵泡。产卵所需时间为2—5小时从抱对到产卵结束,雌蛙离开,大约需要4小时以上。在下雨的白天亦可发现产卵成体。在晴天的夜间,抱对形成后,雌蛙在产卵前或产卵过程中有吸水行为,即有些雌蛙背着雄蛙先进入水中或在绞拌卵泡的过程中进入水中1—2次,待吸水后再回到原处继续产卵或搅拌卵泡。刚搅拌的卵泡呈白色,2—4小时后变成淡黄或乳白色,有的为淡红色。每个卵泡含卵数410粒左右。卵孵化成小蝌蚪需要4—7天。孵化后,蝌蚪从卵泡内落入水池、水坑等静水域内生活;性凶猛,能攻击其他蛙类的蝌蚪。蝌蚪入水后至变态成幼蛙一般需要40—90天。
昼伏夜出,一般于傍晚开始到清晨活动在水池边的植物上,以雨夜出现的数量为多,清晨后大多数离去,仅少数隐藏于池边植物枝叶间或叶柄基部。
据陈赐隆、吕光洋(1994)报道,翡翠树蛙为全年繁殖,繁殖高峰在9—11月,其次在3月,其繁殖活动受雨量和温度影响;雄蛙在产卵场所可重复迁出或迁入,停留天数累计为1—44天,平均6.23天,雌蛙仅在产卵当一天出现;雄蛙可交配多次,雌蛙每年可产卵2次以上,两次产卵间隔时间为75—101(96, n=6)天。一般在天刚黑时,尤其在雨后的黄昏,雄蛙大多在水池边的树上发出似“咯(gē)、咯、咯…”的短促叫声,每次3—10声不等,此叫声之后形成“呱(gū)、咯(gē)、咯、咯…的鸣声”;2—3小时后,雌蛙被雄蛙的叫声吸引到水池边,雄蛙发现雌蛙后即连续发出短促多音节的求偶叫声“呱(gū)、呱、呱…”。雌蛙受雄蛙叫声的吸引,主动而有选择性地接近雄蛙。配对形成后由雌蛙背着雄蛙,在水池等静水域上方的植物枝叶上或池壁上选择合适的产卵位置,离水面高度一般在4.5m以下。产卵时雌蛙先由泄殖孔排出透明黏液,用后肢将其搅拌成泡沫后,才开始排卵,卵排出后雌蛙再行搅拌,使卵混入泡沫中。雄蛙在雌蛙开始搅拌时亦排出透明精液,并用后肢搅拌数次;其他时间并不搅拌。卵泡主要由雌蛙多次搅拌形成,而雄蛙仅在排精时用后肢搅拌几次外,其余时间并不参与搅拌卵泡。产卵所需时间为2—5小时从抱对到产卵结束,雌蛙离开,大约需要4小时以上。在下雨的白天亦可发现产卵成体。在晴天的夜间,抱对形成后,雌蛙在产卵前或产卵过程中有吸水行为,即有些雌蛙背着雄蛙先进入水中或在绞拌卵泡的过程中进入水中1—2次,待吸水后再回到原处继续产卵或搅拌卵泡。刚搅拌的卵泡呈白色,2—4小时后变成淡黄或乳白色,有的为淡红色。每个卵泡含卵数410粒左右。卵孵化成小蝌蚪需要4—7天。孵化后,蝌蚪从卵泡内落入水池、水坑等静水域内生活;性凶猛,能攻击其他蛙类的蝌蚪。蝌蚪入水后至变态成幼蛙一般需要40—90天。
国内分布